2020年7月25日,北京大学第十七届暑期“定量遥感”研究生课程班线上开班。
北京大学教授、自然资源部地理信息系统创新中心主任秦其明代表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主持了线上开班典礼。秦其明在开班致辞中介绍了定量遥感是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专业优势方向。自2004年暑期开始,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举办了“定量遥感”暑期研究生课程班。迄今为止,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大力支持下,“定量遥感”研究生课程班已连续举办17届。此前的16届暑期课程班,授课教师在北京大学校园的大教室内进行面对面教学,学员在课堂学习与学术讨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课程班会务组决定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方式,在线上举行第十七届“定量遥感”暑期研究生课程班,通过腾讯会议和WEBEX进行定量遥感课程教学与学术讨论。
开班典礼
今年课程班学员报名非常踊跃,据初步统计,报名参加课程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青年教师超过2200人。报名学员来源广泛,有来自我国东部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也有来自西藏、新疆、云南等西部高校,还有部分来自国外高校。
线上开班当日,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作为北京大学地信名家讲坛特邀专家,在课程班作了题为“遥感技术与智慧农业”的特邀学术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他结合遥感技术农业应用案例,指出定量遥感可以为智慧农业提供精准遥感数据支撑,在智慧农业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报告激发了学员对农业定量遥感更多的兴趣与憧憬。
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朴世龙老师作“全球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特邀报告。在学术报告中,他结合植被遥感在全球变化监测中应用,系统介绍了全球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新研究成果。他通过对过去30多年全球陆地植被生长变化趋势分析,认为全球植被变绿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大气CO₂浓度上升,而全球温度升高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植被变绿的主因。朴世龙还针对近期全球气候变暖与干旱关系的热点研究问题讲述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听课学员对朴世龙的报告兴趣浓厚,提出了一些问题,朴世龙给予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Jean-Philippe Gastellu-Etchegorry教授用英语讲授了三维辐射传输模型(DART)发展与应用。为了保证线上授课的传输质量,他专门向附近邻居提前借用了网络信号传输环境良好的房间,保障了网络信号跨洋传播的清晰与流畅。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地表辐射收支和遥感观测对三维辐射传输模拟的需求,阐述了DART建模的基础理论,并从大气辐射传输模拟、植被荧光模拟和DART-LUX模式等三个方面阐述DART模型的最新发展,并展示了DART模型在卫星遥感数据反演中的应用。
Jean-Philippe Gastellu-Etchegorry教授与课程班部分老师学员线上云合影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与国家重大专项科研需求,课程班会务组沿袭多年习惯,除了积极邀请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讲授基本原理与方法,也结合新型遥感器的研制与应用,聘请第一线研制的专家,讲授前沿进展,旨在鼓励学员瞄准定量遥感技术瓶颈,攻关克难,将学术研究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人才,核心在教育。为了培养“定量遥感”领域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今年暑期课程班从定量遥感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的角度,安排了4期研究生学术沙龙。25日晚上的学术沙龙,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吴自华作了“辐射传输的再认识”的主题发言,介绍了在定量遥感学习过程中的新认识。他从微观物理学入手,阐释了近年来有关学者在辐射传输理论研究方面的新进展。与传统的唯象理论不同,新方法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推导得到矢量辐射传输方程,夯实了辐射传输的理论基础,从物理机理上说明了辐射传输理论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从而提供了从电磁场与介质和散射体的相互作用出发,建立统一的全谱段(包括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热红外和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的可能性。
通过腾讯会议,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课程班协办单位的参加学员、国内多家单位学员与来自法国、美国的学员在线参加了讨论。大家对构建统一的全谱段辐射传输模型、建模面对的问题,以及近似求解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学术沙龙讨论情况通过BiliBili网站直播。讨论结束后,BiliBili网站一些学员余兴不减,又在学员微信群中发帖阐明学术观点。线上学术沙龙为研究生横向学术交流,激发灵感,独辟蹊径,推动“定量遥感”学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术平台。